友情链接
正直文风塔:擎天玉笔写沧桑
南江县正直镇,位于巴州、恩阳、南江三县区交界处。正直的文风塔(又名“宝塔”“白塔”)位于正直镇宝塔社区清水江(当地老百姓俗称“清花江”)河畔王爷庙南边,至今保存完好。这座始建于清光绪 23 年(公元 1897年)的古塔,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文风塔,见证了当地的历史变迁,是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征,对研究古代建筑及正直镇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一、建筑艺术价值
文风塔系砖石结构密檐式六边形七级空心塔,为开文运、镇河妖而建。文风塔建筑占地面积21平方米,呈六边形,塔底单边长4.04米,直径8米。文风塔共七层,第一层全用红棉石扣榫砌成并在北方开一门,高2.04米、宽0.87米,底层神台上供有文曲星等神像。
第二层及以上用青砖砌成,且层层上收,每层分别在六面不同的方向开有窗户,用于采光、观景。第七层则六面开窗。塔顶用天然呈十字状的曲木向上拱起作为支架,从而完成封顶。顶部原本一尊两尺多高的旋转铸铁,手持戟的镇江王爷像,可惜在文革时期遭到毁坏。以前,塔顶六个翘角脊背上各悬挂着一个风铃,江边微风吹过,塔顶发出一串串的银铃响声。现在挂铃的挂钩尚存,而风铃已掉落。塔内每层都设有木梯,人们可顺着楼梯直达塔顶。整座塔身高 21.9 米。在塔的一侧,原本建有一丈多高的双面“石将军”,其模样是人首狗耳、凸眼宽鼻、獠牙咧嘴、伸舌含剑,看上去面目狰狞、凶神恶煞,民间俗称“吞口老爷”,有降妖伏魔、保佑百姓平安之意,后来在“破四旧”运动中受损。门的左边(靠河边)曾塑有一个大石牛,象征着勤劳善良的正直之人镇妖灭邪、招财纳福,然而在 1965 年夏天,被罕见的洪水冲走。
从建筑艺术角度看,塔身的构造、比例、线条堪称精妙。六角形的塔身设计增加了建筑稳定性的同时,更赋予了宝塔独特的视觉美感。从塔的建造工艺来看,无论是塔体的砖石结构、雕刻装饰,还是内部的空间布局,都体现了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如此规模的建筑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够建成并且历经多年仍屹立不倒,足以证明其建筑工艺的精湛和坚固程度。
二、文学艺术价值
(一)楹联文化
文风塔的楹联系晚清岁进士何岚松撰写。在底层大门上有联:一枝文笔冲星斗,万派长河锁水源。此对联,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其文字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美感,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体现了古人对自然、人文的深刻理解和感悟。门楣上有阴刻楷书“大观在上”,(语出《易经·观》:《彖》曰:大观在上,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意为人所瞻仰或盛大壮观的景象),更是为宝塔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门枋上段的“水漫金山”浮雕图案,丰富了宝塔的文化元素。
第二层仅存窗横额:磴道盘空(语出唐·岑参《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意为登高临眺仿佛站立在尘世之上,塔梯纡曲盘旋于虚空之中。)对联已掉落无考。
第三层有对联:影卧犹龙飞将破浪,锋锯若笔画迹开天。上联将塔影比作卧着的龙,且龙有破浪前行的动态感,展现出一种雄伟的气势。下联把塔的轮廓(“锋锯”可理解为塔的外形边缘部分)比作笔,描绘出如笔划破天空书写壮丽篇章的意境,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这副对联营造出一种宏大、豪迈的意境。上联有龙的意象,在中国文化中,龙代表着权威、力量和祥瑞,龙破浪的场景象征着勇往直前、冲破困境的精神。下联则给人以开天辟地、创造壮举的感觉,让人联想到塔如同神来之笔,书写着壮丽的史诗。从对联内容可以推测出当时人们的精神风貌和期望。晚清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从这副对联所展现的豪迈气势来看,或许反映了当时镇子坝民众对未来的憧憬,希望能够像龙破浪、笔开天一样,突破困境,开创一片新天地,也体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豪情壮志。窗心为镂空福字,窗横额:天柱侵云(语出宋代.刘过《洞霄宫》,侵云天柱笼朝雾,傍水清阴弄晚风,意为塔高入云。)
四层窗扇形横额:凌云直上,有对联:俯瞰游鱼翻水绿,平过飞鸟带青云。上联体现了从宝塔高处向下看的视角,展现了宝塔作为一个观景建筑的功能。让人们想象出当时登塔之人眼中的景象,鱼在水中翻腾,绿水波光粼粼,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的画面,也暗示了当地水域生态的良好。下联则营造出一种超脱、自由的意境。飞鸟带着青云过,体现了一种浪漫主义色彩。这种意境可能反映了当时文人墨客或者登塔者的心境,他们站在宝塔之上,看到飞鸟青云,内心也向往着像飞鸟一样自由地穿梭于天地之间,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超脱。整幅对联所描绘的游鱼和飞鸟的景象,从侧面见证了镇子坝的生态环境。在古代,能够看到游鱼嬉戏、飞鸟翱翔的场景,说明清水江的水是清的,鱼跃而起溅起的水花是漂亮的,天空是蓝的,人们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多么的惬意。人们把“清水江”又称之为“清花江”,可能这是这样来的吧。
(二)历史传说与故事
清朝鼎盛之时,清水江颇具规模,上可通秦汉之地,下能达绥夔之域。河道之上,有三汇溪、和平场、石龙沟、沿溪河、贾家坝、猪市坝、塔子河、董家坝、凤仪青花寺、桑树坝等诸多渡口,船只穿梭如织,南来北往,川流不息。在其沿岸的镇子场,商贸一片繁荣之象,文人墨客与各地商贾纷纷慕名而来。仅镇子场,就有王爷庙、关帝庙、玉皇庙、龙王庙、禹王宫、万寿宫这6个庙宇会所,尽显热闹与繁华。
然而,1875年之后,镇子坝防洪灾、旱灾、瘟疫接踵而至,频繁肆虐。当地童子参加科举考试屡屡不中,更有船只不时沉没、行人过河溺水、才子英年夭折等悲剧发生。张氏族长心急如焚,托人从远方请来“神仙”探寻缘由。神仙一番勘察后,发现清水江与黑潭河在沿溪河交汇处一带,江水汹涌如怒兽,山势险峻似恶虎,且妖气弥漫,环绕不散。神仙断言,只有在下游狭窄且有险滩的岸边建造一座塔,方能镇住河妖,改善风水。
时光流转,至清朝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正直坝乡绅张朝俊挺身而出,组织张、何、蔡、胡、杨、陈、孙等各姓氏集资建塔。但当时连年受灾,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集资修建的过程中资金很快耗尽,塔修到一半便难以为继。无奈之下,张朝俊等人商议出一个特殊的办法,镇子坝四个大姓各据一方,用大斗装满米,放入麻将骰子,通过摇骰子看点数大小来决定哪个姓氏多出钱。最终,蔡姓方向的骰子点数最大,于是蔡姓承担了一半的费用,其余姓氏共同承担另一半。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奇的说法,塔建成之后竟显灵验,塔顶微微偏向蔡氏聚居的柳树坝,次年,蔡氏家族便有两人考中秀才。
虽然这个故事带有迷信色彩,但它却给文风塔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通过口口相传,不但丰富了镇子坝的文学艺术宝库,也传承了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智慧,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素材。
三、历史见证价值
镇子坝在历史上经历了多次名称和行政区划的变化,而正直宝塔一直是当地的重要地标性建筑。它见证了从明清时期的甑子场,到民国时期的甑子坝、镇子坝,再到后来的正直乡、正直镇的历史变迁过程,是研究当地历史发展的重要实物依据。
晚清时期,该地水害频繁,人们修建此塔以镇水患,这反映了当时的自然环境和人们的生存状况,以及为了应对自然灾害所做出的努力。取名文风塔,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历经百多年的风雨,仍然被保存下来,成为当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四、宗教文化价值
历史上,“塔”常常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从历史的考证上虽然正直宝塔是否具有明确的宗教功能尚无定论,但从民间的传说和文曲星的雕塑可知,后面还是或多或少与道教有关,因为在道教神谱中,文曲星是北斗七星之一,主管文运。而在民间信仰融合过程中,文曲星被老百姓赋予了菩萨的形象特征,体现了佛教、道教文化在民间的相互交融。同时,此塔为什么建七层,而不是五层、六层,或者其他层数呢?我想这应与佛教文化中的“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观念有很大的关系吧。
五、旅游文化价值
正直文风塔作为地标性建筑和历史古迹,吸引大量游客,成为当地重要旅游景点。2015 年正直镇在文风塔上游50米处新建宝塔大桥,连通塔子河东西两岸,沿河两岸建成河堤堡坎,河堤上是3.16公里滨河大道。在塔基周围建起了石栏杆以保护塔基,石栏杆里的红砂石板上阳刻着十二生肖并配有文字注解。塔子周边用青石板铺成了约7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从滨河大道上有4个青石板铺成的石梯通往文风塔文化广场,广场的黄桷树枝繁叶茂,周边的樱花、紫荆花、桂花、银杏、红叶枫等成行成列、错落有致。在青砖墙壁护坡上镶嵌着用红砂石镌刻的《枫桥夜泊》《水调歌头》《桃花庵歌》《长相思》和“福”字等诗词歌赋并配有生动的人文风景图案。在广场南边上的滨河大道建有横跨大道的 “七彩长滩旅游区”阙式景区大门。
2023年,县文保中心对文风塔进行了全面修缮,对塔体周边破损的石栏杆、石板进行恢复补配;清理塔檐口及其周边的杂草与菌类;针对塔子檐口翅角开展灰塑工作,补配门洞、窗洞、檐口和塔身青砖;对塔身裂缝处灌注糯米灰浆,表面用碳纤维布加固,同时对塔身进行月白灰油饰,涂刷(透明)憎水剂,对塔体表面做脱酸、脱碱和防风化处理;补配塔体内缺失的楼板,对塔体内进行月白灰饰面;新做防雷设施;用传统工艺重塑塔子宝顶。修缮后的文风宝塔焕然一新。
而今,这里桂花、樱花、紫荆花、黄桷兰争相开放,一年四季花香鸟语,绿树成荫,江里白鸽嬉水、鱼游浅底,沁人心脾,赏心悦目。清晨大爷大妈在这里练太极,傍晚在这里跳广场舞。这里,已成为旅游景区的打卡地,正直的明信片。
正直文风塔作为正直镇地标性建筑和历史古迹,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当地重要旅游景点,为推动地方文化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保护,使其继续传承和发扬地方文化特色。
时间:2025-07-23 10:44
浏览: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