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郭尊三传
郭胜利
郭尊三,派名永达,别号三一主人。“永达”之意取于《孟子》: “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尊三”是他在“辛亥革命”后给自己起的号,尊从国父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孟子》“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两者之意兼而有之。
光绪九年(1883年)九月十六日,郭尊三出生在南江县长池坝郭家沟老屋。昆季五人,排行第二。
其祖父郭证仙与叔祖郭星五系孪生兄弟,二人皆从“清进士徐炳唐帐下攻读童子业,不数年榜列黉门秀士,与众兄等量齐观”,郭家沟“一楼门子关五个老爷”的佳话便源于此。其祖父郭证仙“设教西河,授徒之暇,研岐黄术,济人济物。” 其父郭登庸“苦单传,幼承庭训,习童子业,屡试未售”,因而“看穿名利,偕勤于内政之德配冯君,家居供职养亲教子”,承父传“岐黄术,活人甚夥。”
郭尊三自幼聪慧,在其祖父郭证仙和孪生叔祖父清廪生郭星五的谆谆教诲下,苦读诗书十分勤奋。光绪三十年(1904年)参加岁考,因未贿赂主考官而落第。他拂袖而去,发誓这辈子不再追求功名。
郭尊三18岁始为人师,前清文生岳谘曾称其“为近代师范之魁”。他在南(江)旺(苍)交界的长池坝、木门场、后坝场、空山庙等地任塾师、保国民学校教师、乡国民学校校长,“舌耕笔耨”整整 48年。
郭尊三36岁那年(1920年),发妻赵氏辞世,“因情笃,留子女,不再娶”。当时,长子郭禹九14岁,次子郭延年9岁,女郭德一才4岁。多亏其祖母冯太君“饥食寒衣,为其抚养二子一女,”郭尊三才有机会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
1943年夏历九月十六日那天,100多门生,有骑马的、坐滑竿的、爬山涉水的,从四面八方赶到郭家沟老屋,为其恩师郭尊三祝贺“六十寿诞”,最为夺目的贺礼是“桃李芬芳”鎏金大匾。
郭尊三48年的“舌耕笔耨”生涯,培育弟子不计其数,得意门生也不少。仅就解放后而言,在南(江)旺(苍)交界地,他的许多门生都在担任乡村教师、医生、基层干部。较为显著的如曾任南江县进修校校长杨绍震,南江县长赤中心校校长郭延通,南江县红四公社卫生院院长罗祥邦;旺苍县副县长赵敬斋,旺苍县民政科科长何均伦,旺苍县三江诊所所长赵正明等都是他的得意门生。担任南江县新红人民公社第一任社长郭延培,也曾在郭尊三帐下受过几年熏陶。
诚然,他的得意门生也有在解放初期被人民政府镇压或判了刑的,如解放前在旺苍县当过乡长的赵大昌,担任过营长的赵大经,担任过汶川县法院院长的郭荫汾等。
郭尊三还荣任郭家沟郭氏宗族族长多年。在他任族长期间,不仅仅是带领族人在1936年制定了《郭氏宗族族规》,1941年秋编辑出版了《郭氏必览》(家谱),更为重要的是在1936年秋天,郭尊三长子郭禹九从黄埔军校回乡省亲,建议家族成立“郭氏宗族学行会及族立学校”。郭尊三欣然赞同,并说服全族同仁将郭家沟郭氏历代先祖所积祠会产业作为私立平民教育基金,定名为“南江县四郭寨郭氏宗祠学行会”,其宗旨“以普及教育,补助农村,得到学行合一为目的”。从那时起,郭家沟便有了族立学校,教师请县上委派或由学行会自行聘请,教师的薪水由学行会负担。凡是郭家沟的男女青少年,不分姓氏,不论贫富,都要在郭氏族立学校免费接受几年初级教育。在郭家沟出生的男女都会认一两百个汉字,都会写自己的姓名。“南江县四郭寨郭氏宗祠学行会”的成立,对郭家沟老百姓的素质提高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因此,郭家沟在解放前就享有“郭家沟文风重”的赞誉。
“南江县四郭寨郭氏宗祠学行会”还有这么一条规定,凡是从郭氏族立学校考入南江县初级师范的学生,毕业后都要回到郭氏族立学校实习一段时间,经过“南江县四郭寨郭氏宗祠学行会”考核同意,方能应聘到外地担任教师。诸如郭永义、郭永三、郭延通、郭延瑞、郭延泉、郭延成等,因功底深厚、教学有方,都给郭家沟增了光、赢得了好名声。
“七·七”事变爆发后,郭尊三的长子郭禹九奔赴山西对日作战。1938年9月,郭禹九在后阳山战役中,左腕、左腹都被日军子弹射穿,经野战医院治疗,伤愈后又赴抗日前线。1940年6月,在阳城战役中,敌机轰炸战地指挥所,身为营长的郭禹九被埋在指挥所地下,掏出来时已伤痕累累,昏迷不醒。但郭禹九將他两次负伤的真实情况都瞒着自己的父亲,只告诉他受了点轻伤。故郭尊三在《寄子》(六首之四)中写道:“书来次次报平安,血热秋深不畏寒。两字轻伤含泪写,男儿到此也艰难。”在《偶成》一诗中,郭尊三写道:“誓扫倭奴不共天,朝朝暮暮细钻研。天青日白通宵夜,大悔先生三十年。”
1941年清明,郭尊三给负伤将士的一封信中写道:“倭奴用强迫手段来侵略我国领土,好比秋冬天时,肃杀的霜雪一般,以致‘无草不死,无木不萎’。所幸你们热心将士,为国家图生存,为人民谋幸福,奋斗到底,大义亡身,虽然流了血,负了伤,百折不怨,真是值得我们感激和敬佩的。你们的光荣,较之汉奸辈超过十二万倍咧!我是一个老老百姓,不懂得什么,又不能到疆场来执鞭随镫,以共驱敌,真是自愧死了,但是,你们的功绩,常常铭在我心头。”寄信同时,郭尊三还写了8首慰劳负伤将士的诗篇一并寄去。
1941年5月,郭尊三写的《健儿歌》在《全民抗战》刊出,其“序”道出了他写《健儿歌》的缘由:“吾儿从军十五六年,身经百战,负伤三次,为国忘家,愈战愈砺,一心一德,尤其是我在《荣誉特刊》上读到他写的“人是要吃苦的,活一百岁也是要死的!只要我们四万万同胞都不怕苦,都不怕死,举起钢铁拳头,努力向前,我们就一定能摘取胜利果实”时,老夫真是高兴极了!想来我儿还稍稍算得一个健儿,因亦仿《木兰词》作《健儿歌》”。
这期间,在《全民抗战》上还刊出了郭尊三写的《南坡歌——寄长子延龄》。他在《南坡歌》的最后大声的呼着:“祖逖鞭,刘琨戈,可枕可荷,快快拿去摘取胜利果。南坡啊南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百折不回, 何畏蹉跎!杀尽倭奴,复我疆域,做到此,纵使我老眼昏花,也要笑呵呵,也要笑呵呵!”
1942年,郭尊三在《二月十一夜闻雷口占》诗中写道:“枕底雷声又雨声,惊回残梦不分明。料得春郊添尺水,好将余米供东征。”
郭尊三抗战期间在邹韬奋先生主编的《全民抗战》刊物上所发表的诗歌有十多首,对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郭尊三在抗战期间不单纯写诗鼓舞军民抗日斗志,极为难能可贵的是將自己的女婿翟宗智,亲侄子郭延礼、郭俊杰,近房侄子郭延泉,亲戚何文顺等送到抗日前线。
郭尊三一生写的诗词大约5000多首,命名为《草创》,交与得意门生——妻赵氏娘家侄孙赵心斋保管。谁料到“文化大革命”刚开始,身为“富农分子”的赵心斋见“横扫一切牛鬼蛇神”那阵势,早吓得浑身筛糠,轻生的前一天夜里,将诗稿《草创》一页页投入了火炉,边烧边哭着说:“大姑爷!我对不起您哦。托我的事,我没能办到……。”足足烧了两个多小时才将诗稿《草创》烧完。
今幸存的7册《随手录》手稿,多残缺不全,特别是《丁亥集》,被老鼠咬去了三分之一。
1985年8月,南江县举办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展,郭尊三的长孙在选送其父郭禹九参加抗日战争的遗物时,將郭尊三的一册《随手录》草纸手稿也送了去。展出后,这册《随手录》草纸手稿却被独具慧眼的汪隆重先生看中,后来才有机会在1992年10月中共南江县委组织部编辑出版的《南江诗文选》(上册)中刊载。《南江诗文选》(上册)刊出郭尊三的长短诗达45首之多,占《南江诗文选》(上册)上起秦汉、下迄民国共入选的长短诗305首诗的七分之一强。从此比例,足可看出郭尊三的诗作在南江诗歌史上所居的地位。
从幸存的7册《随手录》手稿来看,郭尊三与朋友唱酬的诗篇也颇多,如与王焕章、李伯常、米绍诗等。特别要提的是与米绍诗的友谊。1947年3月,时任旺苍县初级中学校长的米绍诗,將“千里神交怅斯时,无限私情只自知。造物若无相忌处,如何知己得交迟”这首诗与信,托学生送交到时任旺苍县竟成乡中心学校国文教师郭尊三的手里。郭尊三当即原韵裁答了米绍诗,原韵裁答的诗竞有8首之多。其一:“黄昏卸得课程时,陡接花笺感遇知。咫尺河山成万里,年来深悔见君迟。” 旺苍县城到竟成乡路程不过70里,郭尊三与米绍诗从未见过面,但从交往的诗歌字里行间,可看出他们的友谊是深厚而真挚的。解放后,米绍诗任旺苍县文教科长,还给郭尊三写过问候信。郭尊三1957年写的寄友(六首),据说就是给米绍诗的。
除了咏诗,郭尊三也喜欢饮酒。在他幸存的7册《随手录》手稿400余首诗歌中,提到酒的句子是很多的,诸如“诗酒养疏慵”,“午餐最爱酒盈卮”,“交游最喜杯中物”,“闲来诗酒喜相从”,“幸有眼前诗酒在,醉歌一句竟忘愁”。其实,郭尊三喜欢饮酒,多半都是借酒解愁啊!
郭尊三更喜欢撰联。抗战期间,他为旺苍县竟成乡中心学校校门题联:
果此校飞凤来仪伫见文运天开尼山祭祀千秋盛;
愿诸生闻鸡起舞补助武功鼎沸界石战勋指日成。
他在空山保校任教时,为学校大门题联:
远效尼山近效中山山空自然藏俊秀;
先为学业后为事业业就方可振中华。
课余,他和学生交谈时曾戏成一联:
读四书有获读六书有收读圣贤书多乐;
耕尧田无涝耕汤田无旱耕良心田少忧。
郭尊三还代人撰了长达160字的挽联:
谁教你早岁知名竟遭鬼妒凤楼修而未试麟阁赴而遽亡追忆往昔韶光都成幻境值此日怀人牖下一杯酒两杯酒怎能够招来月夜魂天乎吾辈甚无辜堪叹那文字埋君听空谷猿啼雨打梨花同洒泪;
自嗟侬芳龄待字早被君怜桃夭咏夫宜家摽梅思夫迨吉讵料得来噩耗陡脱凡尘忆昨宵问病床前千种情万种情总不曾说出衷肠话娘也女儿何薄命是这般姻缘误我睹华梁燕语风吹柳絮更伤心。
郭尊三的书法功底也很深厚。在南(江)旺(苍)交界地方,有许多墓碑都留下了他的墨迹。1914年冬,时年31岁的郭尊三,为樟木树湾赵家亲友族,恭贺赵宗虞老者六十诞辰题写的“德凝寿萃”鎏金大匾,至今还悬挂在三江镇桃红村樟木树湾赵家大院的堂屋门上。当年南江县龙池书院礼堂挂的“礼堂”大匾、近年被南江县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郭家沟祠堂挂的“郭氏宗祠”大匾上的字,郭氏宗祠正殿所立的神主碑均出自郭尊三之手。
郭尊三一生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从教48年里成天为“南北东西宣圣忙”,却过着“数米居然颗粒无”,“惟向清辉道短长”的苦日子。解放后,其家庭成分为贫农。从郭尊三《初冬自况》中“囊底空虚减酒量”,“抛去诗书学荷锄”“硬想消愁缺酒钱”“数米熬汤学炼丹”这些诗句,足见郭尊三晚年的生活也过得很清苦。
尽管郭尊三一生过着极为清贫的生活,但他一直是乐观向上的。1956年,他在《和延龄 <长江大桥>原韵》中咏道“人心似水乱滔滔,约法八章渐息涛。建设五年功第一,高车驷马过新桥。”1957年春,郭尊三在他写的《春天的太阳》中,直抒胸臆:“自从春天的太阳出,万众欢呼逢救星!老有所终,少有所养,壮有所亲。一年好事从春起,人人从此展经纶!”衷心地赞美:“春天的太阳啊!你具有磊落的光明,具有慈悲的波心。长空一色无纤尘,万壑千岩总是春!”他在诗的最后表达了一位年过七旬老人的心愿:“但愿得:驹光新宇宙,正气排膻腥。海国波涛消灭尽,长使人民享安宁!”
郭尊三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他在《丙申除夕》之四中咏道:“今宵一别是明年,别有幽情祷告天。愿得龙城飞将起,轻骑一万下台湾。”
1958年3月5日凌晨,郭尊三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6岁。
五十一年后的2009年隆冬,郭尊三的墓碑落成。原达州体委主任杨正本为其撰写了墓銘:“令先大父,久仰盛名。拜读诗文,如见其人:豪放飘逸;悲愤绮丽。敬赏墨宝,如见其神:楷书雄伟;行书遒劲。甘作人梯,屈指五旬。桃李争妍,遍及巴西。面对乱世,洞察锐敏。字取尊三,足显其志。倭寇入侵,义愤填膺。写诗填词,频寄晋冀。犹如鼓角,激励将士。共和成立,开怀痛饮。歌颂春阳,赞美赤帜。弥留之际,仍期统一:叮嘱再三,勿忘家祭。青山不老,秀水长鸣;令先大父,精神永存。”
原旺苍县三江中学高级教师赵北辰为其撰写的墓碑联是:“三尊永达儒风后; 两邑长存书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