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南江川剧团始末
杜子林
一、南江川戏的发生
川戏,是产生于巴蜀的地方戏。相传五代时,后唐李存勗定都洛阳,统治地区有陕西湖北四川等地,本人爱上了川戏,使之广为流传,发展到清末民初就产生了川剧。一些地方上的显贵富豪兴办戏班,上演川戏,以炫耀其身份, 以戏育利。
南江虽是边远山区,但民间川戏“打围鼓”“唱玩友”比比皆是。有时赶庙会,过盛节还剥“温祖老爷”的衣服,借来“城隍菩萨”的靴帽,登台演唱。据有关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四年南江县城有位叫傅东升的发财人,袍哥大爷,人称“总舵把子”为热闹码头,显示富贵,办起了南江第一家戏班,后去保宁府第演出,被一冉姓势力吃掉了。宣统三年,南江沙河财主包晋初又办了个叫“同乐园”的戏班,保持了十多年,南江本地著名艺人周玉芹,曾先凤为其“台柱”。以后又陆续办了许多家,诸如傅家坝的李雨田班,大河口的李克仁班,(时有男旦李华仙,人称李二妈,曾在绵阳、剑阁教科班。还有郭金元、郭建安等名角都是大河人)正直坝的张常卿班,沙溪场的刘才仕班,长池坝的熊启荣班,八庙垭的张晓康班。较有影响的是神潭溪的刘伯泉,此人家富,兴教助文,办了个“醒群音乐社”。后又收买了仪陇来的“黄歧戏班",演员角色,行头衣仗更为充实。新中国成立后,便成了“南江戏曲改进社”的班底。
二、南江戏曲改进社的成立
1949年末,尚存下来的班社大都关箱停业,艺人解甲归故,各散五方。直到1951年南江县人民委员会决定以县城川戏“玩友”为基础,吸收各区乡闲散艺人,当時主要成员有郭叙化、曹文福、王明兴、常彬文、彭新章、潘世辉、余长春、汪美玉等二十余人,又将神潭溪“醒群音乐社”和分散在各区乡的衣箱导具收归县城,于同年11月成立了“南江县戏曲改进社”。县文化馆负责管理,具体由当时的馆长严联珪,馆员岳泰然负责,指定县城旧庙宇万寿宫(有戏台)为演出场地。
当时国家处于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百废待举,没有资金投入,艺人们为了生活自给,在南江河坝捡矿石、打窑子、烧石灰卖钱。上午劳动,下午学政治、排戏,不到半年时间,逐渐步入正轨,又有新的艺人加入,如张亦雄、刘承章、邓长文等。1952年4月开始了首场演出,剧目是描写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九件衣》,舞台照的桐油灯盏,观众自带板凳,踊跃热烈,如久旱见雨,演员兴奋异常,如拨云见天。当晚票房收入4O多万元(人民币旧制,相当于今制4O元)。演出结束,有家的归家,无家的睡大舞台,尽管生活艰苦,艺人总算有了一个稳定的家。以后又排演了现代戏《刘胡兰》、《小二黑结婚》等。
三、南江县川剧团的成立
1952年秋,为加强对“戏曲改进社”的领导和管理,政府决定由县文教科直接负责。裁减了部份闲职人员,吸收了部份有艺术才华的演员,如蔡春明、许乾三、杨明康、邓明弟等,演职人员扩充到50余人。于1953年3月12日成立了“南江县人民川剧团”。从正直区调来曾子仪为首任团长,经费实行民营公助,对上演剧目实行了报审制度,对封建迷信低级庸俗的剧目不予上演,剧团组织改编上演了传统历史剧《窃符救赵》《舌战群儒》《马陵道》等。1954年又从元潭小学调进汪隆重为指导员,选任蔡春明为团长,许乾三、杨明康为副团长,政府还发动机关单位,干部职工预购戏票,以解决剧团人员温饱问題。1956年政府又决定拆除万寿宫,原址建剧场,东西朝向,添置木条凳,可容7OO多人,剧团条件逐步改善。1957年整风反右,剧团也经历了一场政治洗礼,清除了些人,下放了一些人到工矿劳动锻炼,提高了剧团的政治自觉性,增强了剧团的组织纪律性。
四、南江川剧团的兴旺时期
1958年为了加强剧团的政治思想工作,调进了向本贵为政治指导员,1960年向本贵调任桥亭小学校长,又调进杜子林为团长。由于县委,尤其冯晋彪书记和宣传部刘忠国部长的关心和支持,为培养南江自己的演员队伍,先后从中小学毕业生中招收部份学员。由副团长蔡春明教艺术课,汪隆重教文化课,王敦贤、罗正和、李兴发就是那时招收的,又收回下放劳动锻炼的部份演员,如夏定远、唐可德、李元金。另外派出人员到达县、南充艺校培训,先后到南充培训的有邹仲华、夏定远、张华隆、岳媛芳,到达县的有岳生莲、钟仕惠、邢文秀、罗国琼、唐天秀、徐应顺、杨华、岳峨等。另外,为了提高演出质量和水平,又邀请了达县专区川剧团副团长刘玉书来南江教戏,请川西坝子崇庆川剧团著名演员谢仕荣来团导排《碧波红莲》《荷珠配》。又邀请四川省川剧院的名星如陈淡然、筱桐凤、蔡如雷、张巧凤来南江演出,有了向著名演员观摩学习的机会,青年鼓师曹道章与省川剧学校鼓师左俊臣签订师徒合同。当时比较开放,允许艺人自由流动,南江又从外来艺人中接收了张敬义(正生)、秦凤英(正旦)、陶小峰(花脸)、陈美玲(摇旦)、邓祥昭(画师),谢XX(小丑),演职人员增至60多人,行当齐全,演出剧目丰富多样。加之政府又拨款数千元购置了新的服装导具,那时观众看戏热情高涨,剧团经济收益较好,演员积极性高,有时一日演早午晚三场,剧场舞台重新吊顶装修,新购灯光、幕布、台毯,装饰一新。学生生活实行供给制,演员实行工薪制,最高蔡春明每月33元,主要演员25一3O元,青年演员18一24元。政府调入的行政干部不拿剧团工资,依然由教育行政经费支出,由城关一完小代发。为了适应剧团发展的需要,决定每月排演一出新戏,剧剧有“本”,禁止“条纲戏”上台。提倡剧团要排练出好而精的“保留戏”,如《荷珠配》《芙奴传》《隋朝乱》《碧波红莲》和蔡春明、
杨明康的《十五贯》等大幕戏。演员个人要有技艺高超的“拿手戏”,如杨淑贞的《桂英打雁》夏定远、岳生莲的《点将责夫》,唐可德的《扯符吊打》,张华隆的《耍水》,武打演员曹洪章的《三岔口》等等,曹洪章还被达县川剧院调去参加西南地区戏曲汇演,亲自见到了陈毅元帅和柬浦寨的西哈鲁克亲王。1960、1961、1962年正值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外加苏修逼债,国家处于极度困难時期,县委冯晋彪书记,刘新枝县长依然关心剧团,照顾艺人。当時国家干部每月供应15斤口粮,而剧团人员按行当区别供应,普通演员每月24斤,武打演员、花脸演员,鼓司,后场打杂司及炊事员每月供应30斤。另外,每人每月1斤猪油,半斤白糖,全团15条香烟(照顾老艺人),对蔡春明更是特殊优待,选为县人民代表,每月一条高档香烟,因为肺上有病,医药费实报实销。冯书记每周要来剧团视察一次,指令剧团要下乡演出,送戏上门,为教育干部清正廉洁与人民同甘共苦,教育群众同心同德,奋发图强,专门排演了大幕剧《卧薪尝胆》和以包拯为中心人物的《双青天》《双巡按》到各区乡各工矿演出。並指示各级领导安排接待。如沙河区委书记雷永忠亲自带剧团巡演了所属各乡,演员们无论男女老幼,自背被盖卷,全程步行,顶风冒雪,有時一天要赶两地演出,当時《南江报》刊登新闻“饱尝巴山风雨雪,戏唱南江炉火红”。1963年又从达县调来肖光映为政治指导员,1964年为贯彻《文艺八条》剧团由艺人当家,肖光映、杜子林调出,向本贵再回剧团作指导员,蔡春明为团长,姚明惠为副团长。
五、南江川剧团的尾声
1966年随着文化大革命开始,川剧团成了执行刘少奇路线,贩卖封资修的黑店,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占据了舞台被造反派“砸烂”,查封而瘫痪。1970年,解散剧团人员,一些人回原籍,大部份安排其它单位当工人,但单位不接收,由政府发给生活费。汪隆重调贵民中学任教。1971年成立“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为国营单位,演出歌舞及《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样板戏。1978年再次成立“南江县川剧团”,小金童袁刚富、黄笑飞来南江,汪隆重调回剧团,1981年他创作的新编历史川剧《点状元》获国家优秀戏曲创作奖。政府又重新购置服装导具赴省上作汇报演出。可是,随着時间的流逝,也渐渐悄声无息了,以后剧场就改放录像,17个铺面出租经商,再后来就由房地产商,修成商品房赚钱了。川剧团不知不觉就没了!
令我惋惜的是:南江川剧彷彿走到了尽头;蔡春明、小金童为代表的艺人几乎全“走”了;剧作家汪隆重先生今春也带着他的遗憾“走”了;党和政府投入巨资,演职员工用心血积攒起来的无可估价的服装导具荡然无存了;通过编写人员与艺人结合记录下来的、新创作的、移植改编的、从其他剧团翻刻过来的剧本近千册也灰飞烟灭了!
萬寿宫还能再现吗?川剧场还能再现吗?南江人民喜闻乐见的川剧还能再现吗?我想,南江今天的文化建设,少不了川剧,党和政府一向来扶持川剧,关爱川剧,川剧会有它的明天!
感谢八十余岁高龄,历经南江川剧团全过程的曹道章大师提供可贵的资料方成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