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村级组织建设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 李正奎
各位委员、与会同志:
我就加强村级组织建设作如下发言:
村(社区)级组织是我国的基层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执行者和实施者,是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策者和领导者。村(社区)级组织建设直接关系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村级组织建设,关键在人,重点是村。南江要实现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县各村(社区)级组织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五个好”工作目标,以“三级联创”、“精准扶贫”、“两学一做”活动为抓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关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部署,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机制,初步探索出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路径。当前,我县村(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村(社区)级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引领脱贫致富奔康的作用充分发挥。基层工作环境明显改善,工作制度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运作更加规范有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法治建设、社会稳定和投资环境的改善。
主要问题
我县村(社区)级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取得了良好成效。但部分村(社区)级组织建设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支部软弱,服务水平不高。部分村(社区)级党支部,或有牌子有阵地但办事人员少,或虽有牌子有阵地有人员但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政策水平低,有的违纪违规,小官巨贪,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有的村(社区)级其他组织名不符实,服务手段缺乏,服务技能差,工作效率不高,发挥作用不充分,服务水平欠佳,村(居)民群众不满意。
2、能人缺乏,治理能力不强。因有知识有文化有技术的青壮年长期外出务工,留在村(社区)里的主要是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小孩。除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较为紧密之外,其他如妇联、团支部、民兵连、卫生室、专合社等组织均较为松散。普遍存在人才缺、能人少现象,现有干部要么经验丰富但观念老化不会操作电脑,要么敢于创新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和激情,治理村(社区)能力欠缺。
3、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村(社区)级组织没有太多的资本积累,资金缺乏是新常态。建档立卡贫困村虽有部分项目资金,但目标指向明确,政策性强,活动空间小。村级组织要办的民生大事很多,但受资金瓶颈制约,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后劲乏力。
4、事务繁忙,主营业务不专。村(社区)级干部大部分兼职多而专职少,有的身兼数职,“上头千条线、下面一颗针”,大小事都得操心,什么事都要过问,开会、汇报、入户、填表、报信息、写材料、陪客人、做资料、跑项目、找资金、抓安全、迎检查、调纠纷、保稳定、惠民生、济贫困等等,忙于繁杂事务,抽不出更多精力研究自己负责的真正主业。
5、待遇偏低,干部队伍不稳。村(社区)级干部报酬近年虽有很大的提高,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他们的付出不成正比。村(社区)绝大部分年轻人看不起这些岗位,认为工作面临的困难多、矛盾多,工作压力大,太苦太累,工资又少,还不如打工挣钱多,村(社区)干部队伍极不稳定,流失较为严重。
6、软件太多,基层叫苦不迭。村(社区)的上级有乡镇及以上各级各部门,为了抓好工作,均分别要求村(社区)既要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同时还要完善相关软件资料。动辄就要有牌子、房子、工作计划、实施方案、专题研究、会议记录、签到簿、影像资料、上报信息、经验材料、心得体会、小结总结等等。一个部门要求不打紧,所有的部门都如此这般,村(社区)光做软件这一项就够呛。自己天天写,找人帮忙编,集体突击补。有时为迎接检查,甚至加班加点,通宵达旦,也未必能做到尽善尽美。
三、产生原因
1、二元经济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南江地处川东北,集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和边远山区于一身,通过近年国省重点支持、地震灾后重建和精准脱贫工作,得到较快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但大中城市迅猛发展“像欧洲”和农村地区停滞落后“像非洲”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现代城市高度发达,边远农村相对贫穷落后,城乡差距仍然较大。
2、农村经济比较效益仍然偏低。由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长期存在,农村第一产业即农业利润空间狭窄,农村二、三产业相对不发达,业态单一,附加值低,消费市场不旺,农村经济比较效益偏低,农村劳动力剩余价值率较小,农民苦,农业落后,农村贫穷。
3、农村产业发展区位劣势明显。近年南江虽然通了铁路、高速公路,交通有了很大改善,但我们仍然远离北上广深及大中城市,远离一级市场和人口密集区,发展的区位劣势明显。远距离运输会增加成本,区位劣势加大了南江招商引资的难度,降低了投资创业的热度,减小了农村产业蓬勃发展的力度。
4、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差距较大。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水、电、路、气、广播、电视、网络、医疗、卫生、体育、文化、教育等事关村(居)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投资需求量大,有的建设周期较长,短期内难以达到设施完善和功能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村(社区)级组织的发展和壮大。
5、村(居)公共服务短期难以均等。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村(居)民群众在子女上学、就医、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娱乐、健身、养老等方面享受的公共服务,受主客观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短期内还不可能实现均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6、精准脱贫致富奔康任务艰巨。到2020年,消除贫困是习总书记对世界的庄严承诺,也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为之奋斗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当前,正举全党、全国之力奋力脱贫攻坚。南江已首战告捷,但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任重而道远。
四、对策建议
1、强化党建,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村(社区)党支部是中国共产党在村(社区)级组织的领导核心。加强村(社区)级组织建设,必须首先抓好党建工作。村(社区)党支部要定期组织党员及干部职工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全面战略部局”。加强党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规范党内组织生活。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充分发挥村(社区)党支部在村(社区)级组织建设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
2、培育产业,增加集体经济收入。通过精准扶贫整合涉农资金、小额信贷、PPP融资、招商引资、财政投入等多种渠道,因地制宜,找准本村(社区)的优势产业,积极支持和发展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走产业富村(社区)之路。大力回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领办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盘活村(社区)集体资产,对闲置的堰塘、林地、果园、荒山荒坡进行租赁和承包,或拍卖经营权,不断壮大集体经济,让村(社区)组织有钱办事。
3、未雨绸缪,加快培养后备干部。坚持“把群众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积极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中的致富能手培养成村干部,把优秀的村干部培养成村支部书记”的工作思路,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深入总结我县举办村级后备干部培训班的成功经验,有计划地对回乡创业、复退军人、致富能手、种养大户、大学生村官等有志青年进行理论联系实际的全方位培训。并将其中的优秀学员及时按程序充实到村(社区)组织领导班子,跟踪培养指导,让他们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施展才华。
4、改善待遇,增强村级干部引力。要培养一支永不走的村(社区)干部队伍,就要在推动农村不断发展的同时,逐步提高村(社区)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在政治上尊重他们,让他们有地位;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在工作上,加强对他们的领导、指导和支持。努力解决好现任和已退下来的村级干部的离职、退职待遇和养老保险,确保村(社区)干部“吸得来、留得住、干得欢、做得好”,安心踏实地抓工作。
5、统筹城乡,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紧紧抓住国家支持川陕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和国家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县建设等重大机遇,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项目资金支持,统筹城乡发展,奋力谱写“五彩巴中”南江新篇章。逐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让村(居)民在村(社区)就能享受到像城里人一样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真正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6、巩固提升,精准脱贫致富奔康。精准扶贫工作实施两年多以来,通过发展生产就业扶持、灾后重建、易地扶贫搬迁、医疗救助、低保兜底等“五个一批”措施,先后于2014、2015、2016年共有12824户46302人脱贫。但这些已脱贫户中,有的又可能因病、因学或因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而返贫。因此,要进一步通过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实,因户施策,彻底消灭致贫病根。通过多种途径,使脱贫户的收入稳定增长,巩固精准扶贫成果。
总之,加强村(社区)级组织建设意义重大,迫在眉睫,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需要我们各级干部群众共同发力,不断建强村级组织,推动脱贫攻坚,为加快建成富丽安康新南江、实现与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