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不带扶贫尾巴到后脱贫时期的建议
政协南江县农业农村委
随着脱贫攻坚首战告捷,我县开始进入“后脱贫时期”。后脱贫时期,前期固化的绝对贫困问题已然得到解决,决战贫困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些挑剔者在关注、审视、评价脱贫攻坚时也发现,受“边吃萝卜边剥皮”设计的欠接地气、多变和滞后影响,因政策、机制、模式、路径等落地生根上微观的操作性不同,一些乡村还留有影响后脱贫时期更高发展的脱贫“尾巴”。关起门来揪“尾巴”,不是抹黑脱贫巨大功劳,而是追求完美更好地决战接下来的每一轮脱贫攻坚战役。
一、存在的问题
(一)软件耗时多,“被脱贫”化难以有效遏制。一些扶贫操盘手悟性不高,敏锐性不强,政策掌控不力,主体责任履行不到位,游走在贫困边界模糊、利益纠缠、软件多变、信息系统繁琐、时限紧迫、“压力山大”的军令状等困惑中,苦不堪言,疲于应付。为了求得自保,针对各种督导检查和第三方评估,取巧潜规则“脱而优则仕”,为脱贫而脱贫,在摘帽、销号、退出上,“缺什么,凑什么”,采取“填鸭式”的重算账、重档案、重外延等拔苗助长的粗放式脱贫行为。因软件耗时多,“六个精准”的基本功未练扎实,脱贫要件搭建不牢,有的就连软件资料也经不起推敲,与脱贫对象的对话也未做到无缝衔接,惧怕各种检查,饱受社会一些诟病和吐槽,留下了被个别网民形象戏谑为具有功利主义色彩的 “软件脱贫”“被脱贫”尾巴。
(二)产业扶持弱,稳定增收难以有效保证。通过产业资金扶持、农技员下派、农民工培训、公司的引进、农民工回乡创业、农村电商的开设等推动,脱贫实体经济增收项目虽有斩获,但大多靠劳务和政策性补助支撑门面却是不争的事实,有的还靠慰问、救济金来凑收入之数。以专业合作社为基本单元的产业扶持还停留在难以恭维的层面,多属小打小闹,没有特色,没有产业链,没有优势,市场竞争力弱,比较效益低,在脱贫账单收入中占比小。脱贫增收支柱单一,后续产业难以为继,稳定增收难,留下了“产业滞后”的尾巴。
(三)精神脱贫难,内涵发展难以有效提升。一些脱贫退出对象和一些非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有饭吃、有衣穿,饮上了安全水,搬进了好房子,因心智、技能、资源、资金、残障等致贫的主客观条件没大改变,处在农民断代,空巢现象突出,耕地撂荒,环境脏乱差,文化缺失,道德下滑,价值观扭曲,精气神不振,“等靠要”严重,自私封闭,不善盘算,软弱涣散,身心健康堪忧的“相对贫困”以及村社换届不良竞争引发的隔阂中,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不强,自我进化差,却并没有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过上好日子。更令人忧虑的是,他们还经受不起经济下行、劳务断档、货币贬值、市场风险等因素的折腾。为此,这类贫困群众返贫的防火墙没筑牢,留下了“精神脱贫难”的尾巴。
二、对策与建议
(一)对脱贫退出对象要扶上马,送一程。为了靠得住,稳得起,有发展,走出“扶贫—脱贫—再返贫”的怪圈。因此,建议政府在过渡期,要对贫困退出者要扶上马,送一程。一是延续脱贫政策。加强对脱贫人口的动态监测,延续相关扶持政策,脱贫后不脱帮扶不脱项目,随物价适时调整“兜底”政策,压实“五个一+1”帮扶责任,继续紧盯收支台账,适时抓好“巩固发展不好”帮扶绝不收兵的督导工作,让退出者享受更高水平的吃饭穿衣“两不愁”和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脱贫红利。二是“回头看”补短板。切实开展脱贫“回头看”活动,少做锦上添花多办雪中送炭之事,查漏补缺退出软件资料、产业扶持、收入支出、易地扶贫搬迁、危旧房改造、“四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帮助群众要会理财巧打算,医治涉“脱”干部扶贫“创伤”,优胜劣汰乡村“领头羊”,为巩固、扩大脱贫成果强基。三是解决遗留问题。首战告捷,各地在喘过粗气后应及时跟进解决精准识别误差带来的“一揽子”问题,跟进解决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涉及的林地、青苗补偿、农民工工资、工程款项的验收、决算、审计及兑现工作,跟进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尾欠及猪牛羊圈配套问题,跟进巡查贪污、挪用脱贫款项等违纪违法行为,化解信访矛盾,维护脱贫政策、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法性。
(二)对临界贫困群体要给政策,帮一下。因部分群众靠近贫困边际线,生存、生活、生产并不比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好多少,属临界贫困群体,需要帮扶。因此,建议政府要对临界贫困群体“给政策,帮一把”。一是锁定临界贫困群体。着手调查研究,摸清临界贫困现状,科学设定临界贫困边线,精准识别,“挂号”临界贫困群体。二是构建临界脱贫模型。借鉴成功的脱贫经验,政策有效倾斜,构建切实可行的临界脱贫模型、路径。三是积极催生内生动力。信心比黄金更重要,各乡镇要下大力气,加强对部分群众的正面引导,多释疑解惑,少陈词滥调,坚决抨击其错误言行,坚决抵制其“穷人有理” 落后思想,坚决改变其“好吃懒做”和“游手好闲”行为,坚决激发其内生动力,助推临界贫困群体按时“销号”。
(三)对全域脱贫攻坚要行新政,推一把。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出现一些插花式的积贫和返贫实属正常。非此,就需要寻求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制定普惠政策,让脱贫攻坚的每一步都踏准人民所需,绘就民心民利民愿最大同心圆。因此,建议政府在适时建立贫困人口“进入”“退出”机制和“连片扶贫开发”基础上为全域脱贫行新政,推一把。一是要反经济贫困,做大“收入”蛋糕。坚持创新驱动,寻求克服劳动力缺乏、生产资料短缺、生产技术含量低、经营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创新能力薄弱等制约手段,在做大农民生产经营性、政策性、劳务性和财产性“收入”蛋糕上出新招,我的观点是要稳步增长农民生产性收入,就要把农民组织起来以股份制主导农业产业化,不能简单的依靠“公司+农户”的模式让私人公司主导农业产业化;要实现劳务性收入稳步增长,就必须要扩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稳步增长财产性收入,就要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权、土地经营权“三权分置”办法,建立起与农民财产权相匹配的村社内置金融--村民合作金融为基石的金融制度保障;稳定增长农民政策性收入,要靠国家经济实力和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反哺农民来说话。二是要反精神贫困,塑造核心价值观。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不国。反精神贫困,就要坚持正面的舆论导向,以“农民夜校”为抓手,以电视、手机、“村村通”等为纽带,强化村规民约建设,喊响“贫困者别任性,富人别张狂”,多渠道多途径提高农村人文素养,推行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脱“精神文明”之贫,推财富增长之实。三是要反机制贫困,探索村社共同体建设。小农经济和“公司+农户”共存为主要模式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式,已不能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要创新机制体制,积极探索“经济发展、社区建设、社区治理”三位一体的村社共同体建设,因为村社共同体是以“统分结合”基本经营制度和以“村民自治”基本治理制度为基层主体的农村未来发展最基本的组织形式,也是破解目前“村社治理”困惑的有效选项。
原以为脱贫是阿里巴巴的山洞,后才方知攻坚还真有点潘多拉盒子的酸楚。每一轮脱贫攻坚告捷后,我们不能一“脱”了事,要守望相助,开启制度与社会纠偏机器,只有割掉“尾巴”,不带“尾巴”,才能见到后脱贫时期更美丽彩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