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向尚——关于做强农业产业助推脱贫奔康的建议
发布时间:2017-02-23 08:44 浏览量:1600

 关于做强农业产业助推脱贫奔康的建议
县政协委员 向尚

各位委员、与会同志:
    南江是农业大县。可以讲,农业发展不好,“农村”和“农民”问题就解决不好,脱贫奔康也就无从谈起。下面,结合自己工作和生活中的肤浅体会,围绕“做强农业产业助推脱贫奔康”作一简要发言,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主动释放厚植优势,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强县、绿色崛起、同步小康”发展战略,形成的黄羊、核桃、金银花、茶叶“黄黑白绿”特色农业成效显现,农业经济不断壮大,农民朋友“钱袋子”愈发充盈。特别是实施产业连片扶贫开发以来,区域化生产布局加速形成,规模化、特色化、生态化优势日益凸显,有力助推了全县脱贫攻坚,为书写“五彩巴中”南江篇章贡献了积极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到,我县农业产业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农业产业加快发展的步伐与脱贫奔康的迫切需要仍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整体规模小且不活,集约程度低。现代农业规模上不去,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客观分析当前我县农业产业构成,虽有元顶茶园、兴马金银花、和平猕猴桃为代表的部分区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规模”,但小且不活、广而不精、散而不细的现象仍是普遍。加之广大农民朋友对“庭院经济”的认知和把握相对滞后,就导致了整体集约程度低、普遍抗风险能力弱等不利局面。二是同质化现象突出,消费市场软。以主导产业之一的核桃为例,从产业布局上看,临近的汉中市、广元市、通江县都在规模种植,都把其作为主导产业推动。不仅如此,广元朝天区充分挖掘本土核桃文化,打出“朝天核桃滚全球”的惊人广告、汉中宁强县加大投入力度,已建成陕南最大的核桃交易市场;从消费市场上看,由于近几年核桃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急剧增长,但市场消费的总量已几近饱和,全国各地核桃滞销的新闻不断映入眼帘,营销推广难度可想而知。三是发展方向界定不清,附加值低。我们森林覆盖率68.27%,明显高于全市的57.33%和全省的36.02%。加之近年来持续加大的生态保护力度,我们有理由也有能力在绿色有机上做深文章。但当前,“绿色”“有机”等词汇在我们的口中提得多一些,体现在产品品质上的少一些。这一方面,尤其需要向消费市场清晰回答好3个问题,即:绿色有机的标准是什么?“南江出产”凭什么能做到?我们是怎样做的?向消费市场回答好这3个问题,就是最好的广告宣传、就是最有力有效的市场竞争力。当然,回答好这3个问题,需要艰辛努力和巨大投入。四是文化元素挖掘少,品牌效应发挥难。消费的过程,有理性、也有感性。理性是因需购买,感性是为何购买。所以,讲好产业背后的故事、做足产业的宣传文章显得尤为重要。理性分析,我们有先天优势:大至米仓古道文化,小至深秋的一片映山红叶,都有文化的“味道”,都是“值钱”的卖点。但现实是,我们的品牌还没有真正树起来、响起来,“南江出产”的知名度还有待提升,绝大部分企业就产业推产业、就产品而营销的现象十分突出。
此外,还有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营销渠道手段单一、农民主体意愿调动不充分、政策倾斜需持续加大等现实问题急需着力解决。
    三、对策建议
    实现2018年贫困“摘帽”“销号”、2020年同步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农业产业发展支撑尤为关键。针对上述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灵活压茬方式,坚定不移推进连片开发。一方面,在“面”上发力,紧紧围绕现有特色农业产业格局,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定位,着力突破发展规模小、集约程度低等瓶颈,使产业在体量上有聚集扩大效应,在区域内,合力抱团发展,增强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在“片”上动脑,进一步加大资源优化配置力度,优化区域布局,在突出主打产品基础上,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化、个性化、定制化产业,科学调研需求侧动向,减少市场中同质化产品的正面冲击,做好市场导向的预判,从供给侧寻求市场更大效益。
    二是明确规范标准,坚如磐石唱响南江品牌。一是明确县域产业标准。将“绿色”“有机”“无公害”“生态”等衡量标准,用数据化形式建立指导规范。比如产品的“硒”含量,哪类产品“富硒”的指标到底是多少、怎样培育和生产、如何在营销环节得到推广等等,要有明确的定位,做到方便消费市场辨识,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提升市场竞争力。二是打造统一品牌。借鉴“甘肃天水苹果”“山东寿光蔬菜”等成功农业品牌模式,形成“南江出产”的统一品牌集合,告别过去各自为阵不利局面,凝聚整体合力。三是实施引强战略。进一步加大开放合作力度,主动推介南江农业产业优势,想尽千方百计吸引人、财、物、智的回流。这一方面,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大有可为(从近两年的统计数据分析,由于受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和县域经济努力崛起等原因影响,劳动输出率正在逐年下降,回流人员、回引人员就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四是加强院地合作、政企合作。进一步强化特色农产品、功能性农产品技术支撑,为扩大消费市场份额提供品质保证。
    三是丰富产业内涵,坚持不懈延伸营销触角。挖掘南江文化,提升产业软实力。利用南江丰富的人文文化,引导激发从业人员智慧,对农业产业实行整体包装,把产业由产品品质提升上升到营销文化、讲述故事的高度,让产业活起来,动起来;此外,在进一步做好传统营销的同时,政府加大资金政策倾斜力度,加大延伸网络营销阵地。不仅仅是淘宝、京东等,O2O、众筹、海外代购都是巨大的潜在市场。
    四是做实基础工作,坚忍不拔助推产业转型。从宏观上看,农业主要矛盾已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失衡。作为坚定“绿色崛起”的南江,农业产业转型势在必行、非转不可。一是从实际出发,制定全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布局工程项目,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指导和服务,为集约高效、人工智能式发展提供基础支撑。二是推进农业产品结构调整。围绕有效提供安全、优质专用、特色个人、功能农产品,着力改造品种、提高品质、打造品牌,改变以增产为目标的导向,加强农产品价格监测,提升消费信心,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供给体系。三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切合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导向,推行以“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文化+农业”“互联网+农业”为主要的发展路径,全面拓展农业供给多种功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友情链接
扫码关注南江政协 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