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南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必须找准文化和旅游工作的最大公约数、最佳连接点,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多方位、全链条深度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并进,为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提供新引擎新动力,形成发展新优势。县政协民族宗教和港澳台侨委将自觉结合自身职能职责,努力为南江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贡献力量。
一、努力在探索宗教文化与现代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中做出新尝试
坚持和相关板块、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积极组织界别政协委员、宗教界代表人士,从文化传承和市场需求的角度出发,对县域内宗教资源深入考察,对每一处重点景点进行细致的调研与思考,开掘宗教文化中与本地优秀文化传统相关的内容,为建言献策积累第一手资料。坚持推动宗教管理和文旅部门、社会力量、寺观庙堂等各方力量创造性地盘活已有物质基础设施,举办一些积极向上的思想教育、文明实践活动,修缮、恢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古迹,挖掘宗教文化中可观赏、可参与的文化旅游内容,开发宗教文旅特色路线(专线),在文化旅游景点充分宣传利用宗教人物、历史文化故事,带动游客禅修宗教文学、宗教音乐、宗教美术、宗教伦理道德、宗教人文哲学等,提供多样性的分层服务,加强宗教文旅新体验,满足游客修心、敬佛、悟禅的个性化需求,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打造具有品牌特色的宗教文化名片和传播形象。坚持以“宗教中国化”的方式讲述宗教文化的故事和各个寺观庙堂的个性化、特色化文化资源,促进宗教文化赋能地方文旅产业,推动宗教文化资源反哺景区和地方经济发展。
二、努力在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取得新成绩
大力助推“文旅融合+”行动,将民族工作有机融入南江“世界级康养度假地”定位功能。坚持助力光雾合谷、文旅康养综合体、云顶茶乡、玉湖-长滩风景区等文旅综合体提档升级。坚持助力行浸式山水夜游演艺《梦境光雾山》、巴文化科幻舞台剧《幻享·米仓道》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情景剧接续展演。坚持助力举办集州欢歌民俗文化展演、文化惠民系列演出活动,深度挖掘民俗、非遗、美食等“乡味”资源,将中华文化元素与民族团结理念融入亮化景观、灯光秀、水秀、夜间经济等旅游环节,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之间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深厚情感。坚持助推在承办的各类大型赛事仪式互动、旅游推介中展示巴山背二哥、石工号子、巴山茅山歌、高腔薅秧歌、爨坛戏、巴山婚俗等非遗项目,多方面融汇、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赛事流量”转化为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坚持助力从理念、方法、载体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创产品,激发旅游产业内生动力,实现自我“造血”发展。积极助力打造与各族青少年交流研学及历史研学、儿童娱乐、旅游民宿等特色旅游打卡地,开发非遗手工制作、儿童手工艺等研学课程,开展暑期“同心营”、实践教学,实现文旅研学与立德树人双促进、双提升,吸引周边各族群众入驻经商,开创“以景区发展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增收致富、以各民族文化丰富景区旅游内涵”的互利共赢旅游产业发展新局面。
三、努力在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城旅融合发展中展现新作为
始终坚持积极履行专委会在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方面职能职责,凝聚共识,凝聚众智,汇聚力量,躬身入局,积极参与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自觉维护南江良好政治生态、法治秩序和社会和谐稳定。在助推文旅融合打造“米仓古道第一城”的实际工作中,坚持突出“城旅融合”理念打造强县城IP,坚持凸显红色文化和秦汉三国唐宋明清各朝代历史文化的底蕴,坚持从长远着眼、从小事做起,积极助力打造“公山几水”景观,助力最大限度恢复“九宫十八庙”等宏伟建筑群,助力县城明清古城墙得到最大保护和利用,助力县域重点景点(景区)按照不同主题串联成线,助力提升社区商业网络品质,助力街区打造“一路一文化”特色商业街(如围绕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打造红色商业街区),助力开创商旅文结合的数字化新路程,助力加快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助力建设“引人、育人、留人、用人”系统工程,助力吸引港澳台侨资企业入驻,助力长期真心服务港澳台侨资文旅项目,助力创建业态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优势互补的文旅融合示范区。